跃迁是一种利用底层的规律,激发了个体跨越式成长。在量子物理中,电子有几个固定能级,当在低能级吸收了足够的能量时,就会跳跃至更高能级,这就叫量子跃迁。
在我们身边也有着类似的规律,当某人在不断学习,解决问题,提升认知的过程中,突然有天他的认知,水平,能力都会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台阶 —— 这就是本书要讲的跃迁。
时代溺水者
学会调用知识而为记忆知识,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。
盲目记忆所有知识事不恰当的,利用工具来存储知识,理解并调用知识才是关键,同时信息搜索能力,独立思考能力,抓取洞察能力的修炼也必不可少,那都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。
第一种溺水者: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。
当代干扰信息太多,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注意力,把我们的计划,精力,成果统统打碎。在做一件需要专注的事情之前,你可以通过 4 种方式防止你走神:
- 找到一个抗干扰环境。
- 储存一些食物,避免你离开抗干扰环境。
- 关掉隐形地雷:手机,邮件和浏览器。
- 告知并赢得身边人的支持。
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,专注让你无敌,迭代让你精进,所以越是优秀,越要专注。
《最重要的事,只有一件》里提到了四个降低效率的小偷:
- 不会说 “不”:一个 “是” 背后有1000个 “不”,专注就是要说很多的 “不”。
- 害怕混乱:当我们专注时,混乱是不可避免的,学会适应和接受,克服困难。
- 糟糕的健康习惯:很多人为了拼命工作,加班熬夜,不按时吃饭,不运动,用健康做赌注,最终健康和家庭成了默认的牺牲品。一旦失去健康,就失去了一切。
- 环境:要尽可能找到一个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的环境,也就是日常遇到的人和事。同宿舍室友全都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新闻也屡见不鲜。
第二种溺水者:无法过滤信息,找到重点的人。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知识无穷无尽,我们不能什么都学,要学会过滤重要的东西,去学那些符合自身需要的知识,处处有机会等于处处没机会。
大脑不该用来记忆甚至背诵知识,而是要用来思考,创造和影响他人。
在生活中,我们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,也需要很多跨领域技能:解决问题的能力,思维方式,沟通能力,决策能力,学习能力,复盘能力等等。我们需要利用多维度的知识来修炼自己,聚焦核心技能,外包不重要的技能。
高手战略
认知的三个阶段:认知跃迁,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。
跃迁是需要长期日积月累的,认知是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结合,每天学习一点,思考深入一点,能力变强一点,从小处着手,持续下去直到某天,一定会有突破性的惊喜和成果。
要在正确的范式下“聪明地勤奋”,达成投入产出的非线性。
要巧妙地利用趋势,平台,规律,杠杆来成倍放大自身的努力,用 80% 的时间学习 20% 的精华,快速占领头部,吸引最好资源。
原则一: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,先确定高价值,再思考优势。
不要因为一件事容易而去做,而是因为有价值才做。选择正确的方向远比努力重要得多,资源,技能,优势都是可以慢慢积累的。
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。
高价值:投入产出比最高 20% 的赛场;高优势:实力在赛场排名前 20%。站位比努力更重要,风口中的独角兽,名校里的优等生,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等等。头部能放大你的优势,收益更高,成长更快。
原则二:思考差异化优势。
切勿盲目进入最激烈的战场,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流,竞争越激烈越要慢下来,观察对手,要理清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再进入,把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。
原则三:从身边的头部做起。
找到头部是一个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,不能眼高手低,盲目追风。自己距离太远的领域,无法看清真实的规律。真正赚钱的红利,只会出现在你的能力圈内;真正有价值的领域,只会出现在你身边。
总结三个原则:通过观察和判断,找到身边高价值的小头部,再思考并利用差异化优势,抢占小头部,进而走向大头部。再小的系统头部,都有巨大的效应,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。
联机学习
功利学习法:学的更好,却学的更少。
知识并不是学的越多越好,要找到知识的源头,从源头学起,碰撞思想的火花,认知和思考永远是最新的,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。
学习总没错,这个思路本事就是错的。
在这个瞬息万变,知识爆炸的时代,“为什么学”,“学什么”,“如何学” 比学了就好更重要。不是什么都去学,而是要将个人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匹配,这样学的东西才能派上用场,成为自己的东西。
极其功利地少读书:有目标导向,有施展空间,有即时反馈。
读书不要通读,把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,这样效率是最慢的。每个人的认知层次都不同,书里的一套知识不必全部弄懂,只需要挑选切合自身目标,解决当下问题的知识即可,并且可以学以致用,得到实时的反馈,自己的认知水平也会提升一个台阶。
认知效率: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。
认知效率低下,其实是低水平勤奋。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以目标为导向,在最精华的资源上,以高投入来学习,进而达到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。
你可以根据认知的不同,设定不同的目标,分配不同的资源,真正提升你的东西,并不会让你多舒服。
认知性阅读:属于心智,脑力,理解力,学习力方面的提升,需要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,甚至还需要实践才能理解;知识性阅读:各种行业报告,论坛,专业书籍,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;娱乐性阅读: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,累的时候读有种换脑子的感觉。
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,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 —— 从你的需求开始,区分三种阅读,设定目标,分配资源。
购买学习资源,应当切合当下的学习目标。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,更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正确的东西。
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。
从第一页开始,每章每句都不错过,是最愚蠢的读书方式(文学,小说,娱乐性除外)。先找到阅读目标,调整资源,带着问题进入,会节省很多时间,跑赢 90% 的人。
萃取知识晶体。
对学习的知识,随着思考的深入,整理,实践和总结,形成能够解决一类问题的知识要点,就是知识晶体。
在信息爆炸时代,“调用” 和 “整合” 他人答案,显得尤为重要。
个人单机学习,容易收到个人经验,见识,眼界的限制,往往会固步自封,无法突破。通过 “学习 - 思考 - 分享 - 交流 - 学习” 来达到一个良性循环,学的更多更快,更全面,更系统,扩大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晶体。
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,这是你焦虑的根源。
现代人很焦虑,一股脑地追求学习,买一堆书,报一堆课程,但从不思考 “学来干嘛”,“为什么学”,导致浪费了有限而又宝贵的时间精力。学了很多好无用武之地的知识,没有解决当下的问题,徒增焦虑。
你需要的,就是解决你问题的知识。
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,就不值得学习。学习和思考是非常逆人性的事,从你的问题出发,强化解决问题的需求,就能增强你学习的动力,而且学习的知识更有针对性,更能解决实际的问题。
专注你的问题,调用多元知识。
在目标上专注,在手段上多元。通过多种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以及这一类问题,一类答案在各领域是相通的。
未来没有专业,真正的专业是 “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”。
很多问题可以归为一类问题,一类问题可以找到一类答案,平时需要触类旁通,归纳和总结,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其本质,通过解决某个问题来学会解决某类问题,举一反三,跨界思考。
知识折旧:古代知识更新周期为80年,现代知识更新周期在 2 - 3 年。
应对当下知识折旧率高有两个方法:学习经典的一二手知识,沉淀思考,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晶;不管更新最新知识,不管输出,不断碰撞。
提问即思考:提问的能力,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。
当你的思考越深入,越能找到问题的本质,提出更精确的问题。当好的问题提出来时,所需要的答案往往是一手知识。
以问题为中心,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,进步更大。
当你解决问题时,思考和学习能立马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,并且通过实践能加深理解,很难忘记。简单来说,学到的东西只有用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。
做一名终身提问者,比终身学习更有效。
以问题为导向,多问自己为什么,能解决什么问题,总结了什么,目标才更清晰,反馈更及时,不会在学海中迷路,问题就是明亮的灯塔。
别列书单,列问题单。
以问题为导向,有了解决的目的,也就有了去读的动力。光列书单,而不会用于实践,认知效率也就大打折扣。
知识 IPO:I —— 提出一个真实,高价值,合理性的问题。
提出的问题应该切入实际,不宽泛,揪出本质,能解决当下的困难,同时也是有意义的。
知识 IPO:P —— 不要学习知识,而是要解决问题。
知识有很多很多,要找到你需要解决问题的知识,暂时没有用的知识先收藏起来,以后再来调用。当问题解决了,知识也就学会了。
知识 IPO:O —— 输出倒逼输入。
写作能把知识形成体系,萃取知识晶体,还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成果,相互交流,反思自己,更新迭代,巩固了知识,也能发现更大的问题,持续循环。输出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,而检验输出最好的方式,则是实际解决了一个问题。
后话
首先,我们要有清晰的大局观,学会 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,先让自己慢下来,看清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人生目标,想清楚了再去做,将目标分解成一件件小目标去一步步的实现。不要以战术的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。
其次,我们需要用投资的心态去看待人生。年轻人没有资历和经验,而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,应该珍惜宝贵的资源好好投资自己,包括你的健康,知识,认知和能力。我们自己才是世界上回报最大,复利最高的理财产品,千万不要吝啬对自己的投资。
最后,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,少熬夜,规律作息,按时吃饭,坚持健身。因为在健康面前,其他的都不值一提。
引用古典书里的一句话:
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,你可以了解跃迁的技术,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,是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。